回到頂部
SOLAR POWER PLANTS
工程案例

台灣歷史博物館光電雲牆

台灣歷史博物館光電雲牆全景照
台灣歷史博物館光電雲牆全景照
台灣歷史博物館光電雲牆背面照
台灣歷史博物館光電雲牆背面照
台灣歷史博物館光電雲牆走道照
» 架設地點
台南
» 架設場所
地面
» 業主性質
公共建設
» 系統類型
BIPV
» 裝機容量
195 kWp
» 工程介面
擎邦國際
» 完工日期
2009
台史博月省6萬電費
從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前矗立了一道高聳微斜的玻璃板牆。秋雲如帆,在微風的吹拂下,千帆緩緩駛過長達 一百多公尺的牆面,一如臺灣悠悠的歷史長河;河面上的英文字母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忽明忽暗忽顯忽隱,看起來十分壯觀,還帶有幾分歷史感。但在歷史的軌跡中,建築師也巧妙的融入了現代科技的元素,除了緬懷先民蓽路藍縷開 疆闢土的精神外,更展現臺灣未來走入人文與科技整合的新趨勢。這也是當初經濟部能源局提供經費補助與技術協助臺史博興建光電雲牆的原意,也成為臺史博最吸睛的入口意象。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光電雲牆,現今台灣公共綠色建築史上的先鋒示範。這座引人注目的半透明寶藍色的光電雲牆,兼具遮陽與發電的功能,透過光電雲牆,我們看到浮動的雲和背後隱約的建物,相互融合。其融合著兩個美妙意涵,第一是歷史的融合,呈現的就是博物館本身;第二則是土地與環保先進科技的融合。

此建築充分展現出科技與自然共生的精神。這一大片美麗遼闊的光電雲牆,是以六邊形鋼構系統及太陽光電系統,組列組成長度148.2M,高15.57M,裝設的太陽光電系統共有195kWp,年發電量約177,938度,相當可145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

負責規劃整體建築設計竹間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設計總監簡學義分享說,『臺灣歷史博物館引進光電建築,其實是一段相當巧合的過程,當初博物館在建造之初,我們就先構思出了一個以『渡海』、『鯤鯓』、『雲牆』為主的架構,把從前庭的渡海鯤身雲牆融合,到後院的安居樂業,搭配天上雲天壯闊,形成所謂台灣歷史序曲的概念。後來大家想說要建造這麼大的一片雲牆,要如何創新、經濟又符合環保的建材,於是就想到利用南台灣豐富的日照,來做出一面自己會發電的太陽能光電板,並映照出南台灣的雲天壯闊的景象。

半透明寶藍色的光電雲牆,以不同透光率的太陽能光電板與印刷玻璃,拼貼成巨大圖象,形塑博物館之入口意象與地標性,提供了太陽光電系統與建築結合運用的無限可能。

簡學義形容,光電雲牆的建築,採用太陽能光電板,雲牆本身的玻璃結構和太陽能光電板,都有遮陽的效果。而這片雲牆除了映照出雲天壯闊的意象外,更重要的是,將高科技設施跟人文藝術精神的結合,完美呈現出與大地共生,永續發展的意涵,這正是博物館所需要的理念。

以太陽光電結合建築設計打造雲牆成為太陽光電建築經典示範,對各方來說都是一項大膽的創新試驗,從當初想像出渡海、鯤鯓和雲牆的意象,到落實到建築結構上,是一項建築史上的創舉。這樣一個集合各方心血結晶的經典建築,將成為台灣珍貴文物,是非常值得用心去體會的空間藝術。


以上文案來自於:聚恆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