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FISHERY AND ELECTRICITY SYMBIOSIS Q&A
漁電共生相關Q&A
A01.
在目前積極推動漁電共生的台南市政府網頁,就可以看到以下的解釋:『漁電共生』為結合養殖漁業與綠能發電系統,在維持養殖生產的前提下,利用魚塭堤岸、引水渠道設置綠能發電設施,透過『漁電共生』,能夠提供魚塭適度遮光,避免夏季水溫過熱、冬季架設防風布抵禦寒流。比小型風發電廠,似乎更適合台灣,既沒有浪費土地,又可以讓魚塭有冬暖夏涼的養殖效果,在綠能科技發展的前提下達到養殖、環境、創能的三贏局面。
A02.
講到漁電共生,那一根根的地基插到魚池內,魚是還能吃嗎?相信有些人一定會存在這樣的疑慮,以往太陽能板製造產生的廢棄物『廢砂漿』,裡頭有含五成的矽泥、矽化物,被不肖廠商惡意棄置才導致污染問題,目前的回收技術已可以再製成其他產業原料,像是電池、煉鋼、機能衣、鞋墊、鞋底等等。而製程已經不斷在改變,朝向零廢砂漿目標。太陽能電池片由無毒性的矽組成,外部則以玻璃及鋁框緊密封裝,不會自行溶解或滲出液體造成汙染。全球所安裝的太陽光電版超過160億片,皆未發生任何中毒事件。

塗料:塗料昂貴,多數太陽能板的玻璃表面僅作押花處理。
水庫:結合浮筒鋪設於水面,採用與水上碼頭相同材質,具耐酸、耐鹼與抗溶出材質。
清洗:太陽能板外層為玻璃,透過雨水便可清除髒汙,人工清洗也僅需使用清水,無需任何化學藥劑。
A03.
以台南七股為例,這就要談到以往的虱目魚養殖方式,古早的養殖法會需要曬池抽乾水清潭,在抽乾剩20公分高的水位時,為黑面琵鷺最佳的覓食時機,簡稱自助餐時間,但隨著改變養殖方式與種類的改變,目前61線以西以文蛤的淺坪養殖,反而不利黑面琵鷺的覓食。所以導致黑面琵鷺往外移動,根據各個野鳥協會調查,事實上覓食地點是在61線以東,而目前是布袋、茄定、頂山最多。

事實上,反而是光電廠的階梯性設計與多物種的養殖,對於生態循環共生,反而容易造成候鳥的棲息,深池的部分是畜養掠食性物種,會將小魚、小蝦往上趕,而在20公分的水位高度的階梯設計,剛好成為候鳥最佳的覓食地點。本司開發與興建的區域全都是既有生態不敏感的魚塭,離黑面琵鷺主棲息與慣常覓食的潮間帶地區甚遠,兩者並不衝突,且戶外型漁電都有經過嚴格的環社檢核,層層把關,以維護生態環境、避免影響當地社區為優先,不會為了開發而去破壞環境。
A04.
近年來,因為極端氣候因素,太熱太冷讓水況驟變,容易引起疫病,對水中變化更加敏感。在國際市場需求逐年減少,國內整體養殖狀況不穩定、漁村人口老化魚塭逐漸荒廢,更難吸引年輕人返鄉從事養殖。漁電共生的養殖方式,因光電板為魚蝦遮蔽高溫與雨水,更有機會提升養殖環境與技術,也能引導沿海一帶養殖業者,慢慢轉換養殖物種,提高產值,價格更好,因此有望能平衡產量,減少產銷失衡的情形。

隨著氣候及重大環境變遷,臺灣與全球在減少碳排放及環境永續發展的共同目標上極力推展能源轉型,以潔淨的再生能源逐步取代核電、燃煤發電,繼屋頂型、地面型太陽光電,為穩健提升再生能源占比,在我國土地資源彌足珍貴下,中央跨局處進行盤點分析,推出以土地複合利用為主軸的『漁電共生』政策,以現有養殖漁業基礎,有條件結合太陽光電發電設施,使可維持養殖生產利用同時達成潔淨能源目的。
A05.
以魚塭占地大的七股來說,當地有8成漁民都屬於承租戶,不同於其他地方多半養殖戶就是魚塭主。魚塭租給養殖戶一甲約3萬元,租給光電業者一甲約30到40萬元,且租約長達20年,如此大的價差下,造成某些地主多願意租給光電業者。只要地主把魚塭租給光電業者,承租漁民幾乎沒有任何話語權,這也是近年來漁電共生的爭議之處。

聚恆在簽訂合約前,已經與當地漁民及地方代表達成共識,保證工程完工後絕對不會發生"種電不養魚,無租約養殖"的狀況,也不會發生地主要求養殖戶走人的狀況,影響到養殖戶未來。
A06.
工程進行期間,會安排無法養魚的漁民其他工作,不會因為施工影響到生計。
A07.
在漁電共生案場,漁民的『新房東』變成了光電業者,難免有磨合期,支持由中央與地方相關單位建立『鄰損處理機制』,協調處理雙方的糾紛,再進一步建構地方『工作站』,邀請中央與地方相關單位、當地里長、環團的加入,作為漁電共生的溝通平台,縮小彼此之間的歧見,絕對不會讓漁民的生計受損。